:::

【活動側記/上】「關於手語名,你不知道的事」主題論壇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作者: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實習生 姚田

 

2023年10月29日,「以我的名字呼喚我」我的手語名─雲林縣地方聾人文化特展的最後一場系列活動──「關於手語名,你不知道的事」主題論壇於鵝媽媽鵝童樂園大禮堂正式展開。

主辦方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由手語督導黃麗馨老師擔任主持人,在與談開始前向參與觀眾分享「雲林地方聾人訪談計畫」從初始至目前的過程與成果,而後邀請到手語講師陳怡靜、公共電視「聽聽看」編導陳立育和手語翻譯員林亞秀三位作為與談人,共同分享自身經驗和看法,深入探討聾文化中的手語名相關議題。

 

#以聾為本的默契團隊

主辦方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作為替聾人族群爭取權益的工作團隊,亦是由聾人擔任主導者,包括此次的「雲林地方聾人訪談計畫」到包含系列活動之一的「關於手語名,你不知道的事」主題論壇的雲林縣地方聾人文化特展,也時時實踐著以聾為本的理念。

 

不僅由聾人參與了所有討論規劃的過程,對於聾人受訪者的接洽訪問也都是由聾人負責,訪談過程中亦給予聾人最大的尊重,當面以手語或錄製手語說明影片告知其計畫意義及享有的權利義務,並且隨時可依自身意願退出計畫。

除了為讓聾人受訪者感受到自己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確保雙方站在平等的立場上,亦是增進聾人受訪者的認知,使其明白自己的受訪對於聾文化與聾人族群的意義,如此一來,訪談本身的意義便不僅只在於取得訪談資料,更是賦權予受訪者的過程。

 

在主題論壇活動之前,主辦方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的工作團隊及其他協助人員都為這次活動盡心盡力,以場勘、熟悉設備及多次的行前會議為主題論壇做準備,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臨近主題論壇的一次行前會議。

除了有事無法出席的與談人陳立育之外,主辦方的工作團隊成員及邀請來的與談人、翻譯員、聽打員幾乎都參與了進來,目的是讓主辦團隊及與談人、翻譯員提前熟悉活動流程並培養當天談話和分工的默契。這次會議以線上視訊的方式進行,由於參與成員聾聽皆有,因此還特地請到一位翻譯員,線上進行口譯和手譯,讓聾人與聽人與會者都能無礙溝通。

 

到了主題論壇當天,主持人即是「雲林地方聾人訪談計畫」中擔任訪問者的黃麗馨老師,與邀請來的與談人總合起來共有三名聾人和一名聽人,在論壇進行期間,主持人和兩名聾人與談人以手語溝通,並有口譯員現場翻譯,唯一的一名聽人與談人則以口說方式對談,手語翻譯員則坐在緊鄰其旁的位置進行翻譯工作,將翻譯對象與翻譯員的位置安排得如此近是為了貼合聾人的實際需求,使其能擁有更舒服的觀看體驗。

 

若像很多情況下,聽人和手語翻譯員中間隔了相當一段距離,那聾人往往只能在聽人與談人和手語翻譯員之間選擇一個觀看,無法一邊獲取手語翻譯員打出的訊息,一邊又關注真正的發言者,而若兩者距離拉近,聾人便能兼顧。

 

作為一個以聾人為主導的工作團隊,以聾為本的工作方法已深植於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從大體的框架至細節,體現於每一個環節,從聾人的角度出發,給予聾人他們本應擁有的尊嚴,不致使其為了順應聽人所制定的社會規則而勉強改變自己最自然的生活方式,而這也正是主辦方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的工作團隊中所有人共同的默契。

 

#手語名的文化意義

聾人與聽人的文化同樣根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難以避免地具有互相依存、影響的關係,但卻也是互相獨立的文化,這點從聽人和聾人兩種文化中的名字意義的差異便可略知一二。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台灣人在出生時便會被賦予一個正式的中文名,取名的人尚不了解這個孩子在未來會成長為怎樣一個人,但這個名字中承載著家族的傳承和父母長輩的期許,唯獨沒有從名字的使用者自身出發的涵義,因此中文名與名字使用者本身存在一定的距離。

 

手語名則和中文名剛好相反,其大多是在使用者進入聾校,即正式踏入聾人社群後,才被依照自身的身體、性格特徵或特殊的興趣、經歷取名而成,因此手語名跟聾人個人的關係非常緊密。

 

用與談人林亞秀的話來說,「中文名講究人如其名,而手語名則看重名如其人」,且因為承載的意義不同,中文名還具有唯一性,大部分的人一生只會有一個正式的中文名,但手語名依據使用者本身的特徵經歷取名,如果名字使用者的特徵或經歷改變、轉換社交圈等狀況發生,那麼手語名也很有可能跟著一起改變,使用者便可能擁有一個以上的手語名